吉林省首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“水泥粉磨系統(tǒng)仿生減粘耐磨核心部件”,12月11日通過吉林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。
我國是世界上水泥生產和消費的第一大國。水泥粉磨系統(tǒng)是水泥生產的重要核心部件,其磨損與脫落是制約水泥生產的重大技術難題。作為東北地區(qū)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(yè),亞泰集團的核心部件完全依賴外購進口,磨輥的平均使用壽命不到6000小時。每年,亞泰集團水泥生產過程中消耗的耐磨材料近3000噸,部件損失成本3億多元。
沙漠中的蜥蜴、水下的貝殼類、陸地上的蜣螂、螻蛄等生物,經過億萬年進化的某些特性應用于當今的科技。吉林大學任露泉院士帶領課題組,通過運用工程仿生學,攻克“水泥粉磨系統(tǒng)仿生減粘耐磨核心部件”的技術難題。以新疆沙蜥為例,通過模仿其體表形成剛柔耦合的多層耐磨結構,為磨輥的制備開辟了一條新途徑。目前國外單純從材料上延長磨損壽命,而該項目課題組是通過形態(tài)、結構和材料的合理耦合,改善水泥粉磨系統(tǒng)核心部件的減粘耐磨性能。
經過兩年多的科技攻關,吉林大學和亞泰集團聯(lián)合建立水泥磨輥制造與修復中心,研制成功多元耦合仿生磨輥,形成200噸/年仿生耐磨減粘材料的規(guī)模化生產工藝,攻克仿生減粘耐磨核心部件關鍵制造技術;研制和修復了2套擠壓磨輥、5套立磨磨輥和2套磨盤。試驗結果證明,多元耦合仿生磨輥使用壽命達12000小時;其仿生耐磨材料性能比高錳鋼提高2倍;仿生磨輥和磨盤適用的工作環(huán)境溫度達到200℃—400℃,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